
2018米蘭國際家具(上海)展覽會OAD李穎悟受邀對話“設計的維度”
2018-11-28
在此次國際米蘭家具(上海)展中,國際知名建筑師Michele De Lucchi、張永和、齊方、Stefano Boeri、李穎悟、劉愷等為大家?guī)砹司史欠驳难葜v,與現(xiàn)場觀眾討論中國乃至全球設計行業(yè)最前沿的話題,分享他們的設計經(jīng)驗和對行業(yè)的愿景;除此之外,他們還將從不同領域分享他們各自對于新時代背景下設計維度的思考以及跨學科的設計實踐經(jīng)歷。新浪地產(chǎn)設計頻道在展會現(xiàn)場全面報道,為大家?guī)淼谝皇纸ㄖO計行業(yè)知識。
Michele De Lucchi
“地球站”——未來構想架構”
Michele De Lucchi,畢業(yè)于佛羅倫薩大學的建筑系,在建筑充滿激進型和實驗性色彩的年代,他處于Cavart、Alchimia、和孟Memphis等運動的最前沿。他曾為意大利和歐洲最知名的公司設計家具和燈具,其中包括Artemide、Olivetti、Alias、Unifor、Hermès、Alessi等。同樣曾為日本和歐洲的部分知名企業(yè)設計和修復建筑樓宇,同時也參與了意大利乃至全球各大銀行大樓的設計。他的設計項目總是無可挑剔,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前衛(wèi)的完美平衡,同時項目具有生態(tài)意識,引發(fā)人們對當今美學和功能價值的反思。
意大利建筑師、設計師 Michele De Lucchi
作為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建筑師、設計師,Michele De Lucchi為大家分享了他心中的建筑師的理念,不同于一般動物,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最大的區(qū)別便是,人類知道如何制造物品,并且賦予物品以含義。實際上,有些動物有特定的生存空間,比如鳥類筑巢、螞蟻筑穴、蜂蜜制造形狀奇特的蜂箱等,然而人類創(chuàng)造不同功能性的物體,賦予其美的價值,并嘗試建立審美的標準和尺度。在他看來,每個物體是被人類賦予了存在理由、意義、甚至價值,物體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實體,具有功能,而且代表意義,有時甚至可以交流情感。正如他的思想,“當人們從外部看到一個物體時,看到的是一個景觀、自然環(huán)境、城市聚居地...從內部看到的物體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一個場景,種氛圍....”。
而在他看來,建筑師的工作其實圍繞著四個概念:
社會性(Sociality) 社會性是指每一個建筑師需要認識這個社會,當在設計建筑時,需要考慮到人的舒適性、滿意度,發(fā)揮其功能性,為社會環(huán)境帶來生氣,為建筑物建立和生命的關系。
藝術和文化(Art and Culture)建筑同樣離不開藝術與文化,每一個被建造的物品,實際上都是一種文化宣言,承載著它的歷史、文化、藝術,定義了空間的內涵。
技術(Technology)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是一個大的機遇,它促進了人們生活的發(fā)展,使人們溝通更為便捷。在這樣的背景下,它有力量將世界各地的建筑師們聚集在一起,傳播優(yōu)秀的理念、想法以及想象力。
責任(Responsibility)同樣,每一個建筑師都需要有很強的責任感,為所有被建造的、存在的建筑負責、對整個社會負責,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的地球母親負責。
接著他為大家?guī)砹?018的重磅計劃項目:地球站(Earth Station),它不僅僅是一個建筑物,更是哲學引導器,引導人們探索展望未來的不同途徑。地球站是一些實體節(jié)點,將地球上各個部分連接到一張社會網(wǎng)絡中,超越由傳統(tǒng)廣場構成的傳統(tǒng)集體生活中心。而這樣一個未來共享架構,對當今世界不斷變化衍生出的這一新型建筑進行了深思。雖然城鎮(zhèn)中心永遠不可替代,但是其存在卻受到郊區(qū)無序客觀急速增長的挑戰(zhàn)。地球站點的創(chuàng)建,是為了減輕中心的壓力,復興外圍地區(qū)活力。
張永和:設計的前身是手藝
張永和,同濟大學教授,美國MIT教授,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師。曾獲得1987年日本《新建筑》國際設計競賽一等獎,2000年UNESCO藝術貢獻獎,2016年獲中國建筑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2011-2017年擔任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曾出版文集《繪本非常建筑》、《作文本》、《小偵探》及多本作品集;2012年在北京UCCA舉辦了大型個展,曾參加過包括六次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新展。
同濟大學教授、美國MIT教授、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師 張永和
在張永和先生帶來的演講中,他認為設計的前身是手藝,而做手藝的人是工匠。傳統(tǒng)的工匠,既有設計的想象,又有著靈巧的動手能力,而這樣的人比不會動手的設計師對材料的認識,更為深刻。無論在哪個時代,材料都是推動設計的動力之一,張永和先生向我們具體介紹了四種材料:
膠合木:膠核木具有彈性,這是沒有被以前的建筑師/設計師利用的一點,他在使用膠合木時,尤其注意三點:一是利用其彈性;二是不設計節(jié)點;三是用一塊材料,不拼接。他極其看重工匠的動手能力以及對于材料的理解力,所以,在設計師與品牌合作的具體過程中,真正的工匠彌補了動手經(jīng)驗的不足。
塑料:在他們做過的一系列試驗中,發(fā)現(xiàn)當一種人造石塑料足夠薄的時候,它顯現(xiàn)出了兩個特性:半透明性及紋理感,這樣的特性,和宣紙極具相似。把這樣的特性運用于具體項目中,例如使用五軸數(shù)控機床雕刻該種塑料,可以將塑料從四公分的厚度被削到四毫米的厚度,做出美觀又實用的屏風。
磚和混凝土:在這個材料的介紹中,張永和先生向我們展示了深圳城中村設計的一個小亭子。亭子的設計構思從一把傘出發(fā),既滿足了該建筑需要達到的功能需求,又讓屋頂成為了景觀。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張永和先生將建筑設計與旁邊景觀雕塑的風格巧妙融合,從新的審美角度出發(fā)——久違的“以壯為美”被展示在了觀眾眼前。
GRC——玻璃纖維混凝土:建筑該如何實現(xiàn)與環(huán)境的融合?回答這個問題,張永和先生首先給我們介紹了GRC,一種新型材料玻璃纖維混凝土。這種會呼吸的混凝土,展示了一種建筑積極面向未來的態(tài)度。張永和先生通過改變該材料的密實度、通透度等參數(shù),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并用它制成了墻板、地板、天花,以及門和家具。未來生活,無污染最重要,否則我們將失去生活的意義。
張永和先生希望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讓普通人能夠“與藝術在家門口偶遇” 。
以他主導設計的湘西吉首美術館的項目為例,在吉首市的一條河上蓋了一座橋,橋上正是吉首美術館。在這樣一條連接了兩岸的橋建筑上,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美術。同時,公共交通和文化設施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也實現(xiàn)了空間的高效利用。在這個項目中,建筑師參與的程度比通常大,目的是讓這個房子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它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意義。建筑師在這里不僅要考慮材料、結構、空間這些問題,還有環(huán)境、社會、經(jīng)濟等因素也需要被考慮。
齊方:基于空間價值論的建筑實踐
齊方博士,上海方大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先后從學于清華、同濟兩所著名院校,歷經(jīng)南北兩所學校的陶冶、二十余年建筑設計行業(yè)的研究與實踐,造就了齊方博士對于學術和市場的思辨與理解, 在國內外主要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近30篇,著有《上海人居模式研究》等著作。
上海方大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 齊方博士
在齊方博士過去的學術經(jīng)歷與實踐經(jīng)驗中,他曾將建筑思想體系總結為“空間價值論”,這次他也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為大家詳細闡述他的建筑思想。他創(chuàng)造的“空間價值論”,實際上是以實現(xiàn)空間的價值為建筑設計本體目標,而與之對應的方法論是空間定位,即從定位的角度研究空間,發(fā)掘實現(xiàn)空間價值,從而指引設計的方向。正如他說,“19世紀之前,人們關注建筑形態(tài);19世紀之后,人們關注建筑內容。”
在他看來,對于空間本身價值的考量上,建筑空間應具有三大屬性,分別是:
開放性:開放性是基于東方自然觀導向的建筑特質,在中國的建筑中便可以處處看到這樣的開放性。以中西舞蹈為例,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秧歌親近大地,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對于生命的熱愛和熱情;而西方經(jīng)典舞蹈芭蕾則是向上跳躍、變換姿勢,以此來創(chuàng)造美感,這正表達了中西建筑的不同:中國建筑具有“親地性”,而西方建筑則希望掙脫地心引力。東方建筑將空間的體驗轉變?yōu)闀r間的進程,西方建筑則需要角度去仰視。
適應性:適應性的理論來自于:形態(tài)服從虛構的適應性。例如在方大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天津船廠城市更新與開發(fā)項目中,一個極具歷史感的老船廠被改造成了新興的城市社區(qū),打造了新的住居空間與公園,歷史建筑被再利用;同樣,濱河城市空間的開發(fā),與舊工業(yè)遺跡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對話。
兼容性:兼容性是指在一個空間里要允許多種形態(tài)并存,不能把固定功能強加于空間,應該減少設計師個人的設計意識和參與度,允許使用者對空間的開發(fā)想象。在闡述這一點上,他引用了20世紀著名建筑大師柯布西耶的話,“建筑是住人的機器”。例如在中國祠堂文化中,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家族事務議事廳,法庭,社交場所,學校,這便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的實用主義;同樣,他所提出的居家辦公概念,即集住宅、度假酒店、寫字樓為一體的空間,以此讓空間多變,適應多種生活形態(tài)。
新港城區(qū)船廠老廠區(qū)規(guī)劃項目
總的來說,齊方博士的“空間價值論“強調以實現(xiàn)空間的價值為建筑設計本體目標,強調的是建筑的空間實質而不是所謂藝術的準則。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著手,為“空間價值論“從源頭找到理論的依據(jù)。
Stefano Boeri:如何以建筑修復自然
Stefano Boeri,米蘭市米蘭理工大學教授,多所國際院校的客座教授,他還是上海同濟大學Future City Lab(未來城市實驗室)的主任,F(xiàn)uture City Lab是一項博士后研究項目,旨在探索生物多元化與城市林業(yè)視角上當代大都市的未來。Stefano Boeri曾擔任過評論雜志《Domus》(2004年-2007年)和《Abitare》(2007年-2011年)的總編,出版過幾部作品。2011年到2013年間,他擔任過米蘭的Councilor for Culture(文化顧問),2018年2月,他被任命為米蘭三年展中心基金會的主席。
米蘭市米蘭理工大學教授 Stefano Boeri
Stefano Boeri探討了在如今城鎮(zhèn)擴張之下,城市排放了約70%的二氧化碳,導致了一系列的后果,譬如冰層融化、氣候變暖等,而海平面的上升,更是導致了植被被破壞、森林消失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面對人類對地球的傷害,他呼吁大家思考,應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而作為一個建筑師、設計師,產(chǎn)出創(chuàng)意的人來說,又能做什么呢,來減少傷害呢?
在這樣的思考之下,Stefano Boeri 打造出了聞名遐邇的垂直森林項目,從字面意義上看,垂直森林就是垂直的森林,和高層建筑相結合,在高樓上覆蓋綠色植物。這個項目旨在凈化城市空氣,因為這些樹木將有助于增加濕度、吸收二氧化碳和灰塵顆粒,并制造氧氣;為達到解決密集人口城市的密集人口與綠色生態(tài)化難題。這將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并且也創(chuàng)造一個天然的阻擋輻射與噪音的屏障。
“垂直森林”的居民將不僅僅是人類和植物,通常以米蘭各個廣場為家的鳥類、昆蟲及小動物們也將居住于此,而整個建筑立面被打造成了城市綠洲。“垂直森林”所容納的龐大植物數(shù)量,若在平面種植,通常需要20000㎡的面積,而這組建筑物,以這一平面面積的十分之一,實現(xiàn)了種植任務,為整座城市增添了富饒的生物棲息地。“垂直森林”是一項可持續(xù)的住宅建筑,在城市原有的結構下,再造森林,以恢復地球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垂直森林
目前,垂直森林項目還在不斷擴大,這是一個為人類生存而設計的項目,Stefano Boeri通過這樣的項目,盡可能展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修復被人類破壞的自然環(huán)境。
李穎悟:酒店,另一種生活體驗
李穎悟,Eric Lee,美籍華人建筑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建筑學碩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美國AIA建筑師協(xié)會會員、清華校友房地產(chǎn)協(xié)會理事和策劃委 員會專家。曾就職于臺灣漢光建筑師事務所和美國新澤西 Rotwein & Blake 建筑師事務所。 2003 年創(chuàng)建 OAD 歐安地建筑設計事務所,任歐安地中國區(qū)總裁。
美籍華人建筑師 李穎悟,Eric Lee
在如今加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構成了高密度的城市,人們對自我生活的態(tài)度在逐漸淡化,渴望著休閑、輕松的生活方式。在李穎悟看來,酒店便是另一種生活體驗,它能夠給當代人的生活帶來更多的驚喜。酒店是一個連接自然、過去和異類的場景。而酒店設計,也不僅僅是建筑設計那么簡單,酒店建筑師是一個融合了藝術家、電影導演和工程師的職業(yè)。
當人們都在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時,那到底什么才是詩和遠方?這是一個建筑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什么樣的設計能讓我們更具幸福感?建筑師可以從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設計中學習借鑒,從西雙版納吊腳樓到蘇州古典園林,他們有個共同的特征:空間與山水的融合,這也恰恰說明,自然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也并不是割裂的。李穎悟先生將這樣的觀念取名為“NEST” —— 傳統(tǒng)新體驗,即“New Experience Seeking Tradition”的縮寫,這也是他們一貫以來的設計理念,并將此實踐于具體項目之中。
西雙版納萬達文華度假酒店
李穎悟先生從“空間、時間和人”三個不同的維度出發(fā),討論了建筑發(fā)揮的作用。
在空間維度上,建筑與自然連接、感知。建筑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空間對話,其追求的消隱建筑在于人在建筑當中的感受而非建筑客觀本體,削弱建筑在外部環(huán)境中的存在感,讓人臣服于自然,感知自然。
在人的維度上,建筑感知著異族的形形色色。中國是個有著少數(shù)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有著其各自的民族特色,打造的建筑項目也讓人體驗到了原住民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建筑形式。
在時間維度上,建筑能感知歷史,連接過去,與新的場景空間產(chǎn)生對話。傳統(tǒng)項目的改造, 便是一個經(jīng)典的說明,在具體實施中,保留歷史傳統(tǒng)的部分,當人們體驗其中時,依然能感知過去。
劉愷 需求是設計的入口
劉愷,1981年出生于青島,畢業(yè)于上海東華大學,RIGI睿集設計創(chuàng)始人與設計總監(jiān),原創(chuàng)潮牌L-HOUSE主理人,東華大學校外碩士導師,憑借多年對商業(yè)行為、商業(yè)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洞察力與預見性,通過理性的系統(tǒng)邏輯思維分析、功能性梳理,與感性的平面插畫元素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設計風格與空間呈現(xiàn)形式。
劉愷獲得了諸多獎項和殊榮。其作品獲得了眾多客戶的認可,同時被收錄進《domus》、《wallpaper》等專業(yè)室內設計雜志期刊。劉愷在空間設計、品牌設計、產(chǎn)品設計、視覺設計以及家具設計多個維度都有所建樹。同年創(chuàng)立的原設計師品牌L-HOUSE,品牌產(chǎn)品多次被邀請參加國內外設計展并獲獎。
RIGI睿集設計創(chuàng)始人與設計總監(jiān),原創(chuàng)潮牌L-HOUSE主理人,東華大學校外碩士導師 劉愷
在過去,舊終端往往指向著超市、菜市場、傳統(tǒng)百貨、數(shù)碼商城、電器城、文具店、傳統(tǒng)辦公室、兒童樂園等等,這些都基于終端的功能本身;而如今,新終端則代表著書店、便利店、設計師集合店、聯(lián)合辦公、POP-UP、咖啡甜品店、生活方式集合店、親自體驗中心等等,這些的區(qū)別在于,它們是基于終端中產(chǎn)生的關系。由功能向關系的轉變,便是由舊終端向新終端的轉變。
在這樣的情況下,基于生活場景與社會角色形成的使用者需求,以此來創(chuàng)造設計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與需求聯(lián)系,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每一個有效的設計洞見轉換到設計之中,而設計洞見就是這個時代設計的依據(jù)和源動力。設計終端體驗時,第一是基于基于行為邏輯設計,第二則是尋找創(chuàng)新源發(fā)點。
RIGI map
在這個時代,設計并不只是一個解決方案,也不只是一個形式表達;設計是重塑人與事物關系的一種方式,在終端中構建關系集合的系統(tǒng)集成。在一系列設計過程中,搭建系統(tǒng),創(chuàng)造規(guī)則,構架邏輯,連接關系與接入可能都是不可分的環(huán)節(jié)。
終端是品牌的第一個產(chǎn)品,通過終端產(chǎn)品化策略,定義終端中的需求;通過終端產(chǎn)品化設計,實現(xiàn)需求的價值轉換。設計師需要用產(chǎn)品的思維去理解一個終端,定義不同的表達,包括模式表達、體驗表達、社群表達和形態(tài)表達。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